【创建助力“百千万”】各路“民星”C位出道,江门新会这场村歌“全开麦”现场超燃!
发表时间:2025-06-09 来源: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村歌唱起来,笑声满村庄。乡村的故事,永远在传唱……”5月30日,古色古香的陈皮古道内人声鼎沸、乡音萦绕,一场“村歌唱响百千万新篇 新时代乡治共筑振兴梦”——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乡风润南粤”暨“陈皮古道·村歌唱起来”活动在此精彩上演。

本次活动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明办指导,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新会区委宣传部、新会区文明办联合主办,江门市丽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陈皮古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江门新会分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协办,旨在通过“音乐党课+村歌展演+非遗互动”的创新形式,大力搭建群众文化舞台,让村民当主角、“站C位”,成为乡村振兴的歌唱者、传播者,让村歌成为记录乡村蝶变的留声机、传播文明新风的播种机、凝聚发展共识的助推器,让“百千万工程”的丰硕成果通过艺术语言飞入寻常百姓家!

话“乡治” 读经典
“音乐党课”激扬文明“新风”
近日,于北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新会1个镇、1个村、3个单位、1所校园,共6家主体荣耀上榜,喜获“全国文明”这一极具分量的国字号荣誉;由新会探索、全市推广的“音乐党课”品牌更是成功入选中央文明办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全国仅15个)。新会这座千年古郡正在文明城市建设中频频“出圈”!

△江门“音乐党课”入选“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全国仅15个)。
活动中,新会区“葵乡红声志愿服务队”队员——全国优秀教师、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办公室副主任、初中数学高级教师杨先富结合“全国文明村镇”茶坑村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和新会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大家“量身定制”了“音乐党课”《话乡治》。他从独特的视角出发,通过讲述茶坑“乡治”往事、品读启超“乡治”经典等方式,带领观众一起探讨传统治理智慧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现代价值。
本次音乐党课采取“讲师讲党课,村民唱村歌”的创新模式,极大增强了群众的参与度和课程的互动性。在杨老师讲授完党课后,三江镇老年大学歌舞队受邀上台,带领大家一同唱响新会区围绕“百千万工程”原创打造的主题歌曲《百千万》,用动人的歌舞与真挚的情感,生动表达了侨乡人民对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期盼。

△三江镇老年大学歌舞队在台上热情演绎歌曲《百千万》,并引导全场观众齐声唱响村歌,用乡音传递文明。
唱“乡音” 展新貌
原创村歌奏响振兴“乡风”
在“村歌唱起来”环节中,来自各镇(街)的“文艺高手”“民星达人”们齐聚一堂,带着数首自编自唱自演的歌曲及本土音乐家原创的作品,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音乐盛宴”,以歌舞传情、以乡音会友,共同用歌声唱出家乡美、秀出自豪感、结出凝聚力,生动展现了葵乡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发展新貌。
《陈皮的故乡》以悠扬的曲调唱出陈皮文化的深厚底蕴;伴随着《古井烧鹅香》的欢快节奏,非遗美食的诱人香气仿佛在身旁飘荡;《美丽石板沙》以咸水歌的独特腔调描绘出一幅独具风情的小岛画卷;一曲《独联放歌》唱不尽缱绻深沉的游子乡愁;《司前的夜鱼》则用灵动的旋律述说着司前人民捕鱼丰收的喜悦……一首首扎根乡土的村歌轮番上演,不仅展现了新会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更唱出了新会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品“乡韵” 传匠心
互动体验赓续“非遗风”
作为岭南文化重镇,江门拥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并始终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而陈皮古道作为一个集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汇聚了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等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既是新会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场”,也是产业创新的“试验田”和乡风文明的“精神地标”。

△陈皮古道。
活动当天,陈皮古道现场还特别设置了非遗手作及美食体验区。陈皮匠人“手把手”教学,带领大家在亲手制作柑普茶的过程中感受“三时耕种、九晒陈藏”的匠心传承;葵艺匠人将葵叶编织成精美工艺品,生动诠释新会人“守正创新”的文化基因;而在美食体验摊位,大家捧杯轻嗅,在一啜一饮间细细品味陈皮茶特有的甘醇……现场气氛热烈,柑香、茶香、葵叶的清香与群众的笑容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画面!

△群众在美食体验区内品陈皮茶、尝传统糕点,尽享“舌尖上的非遗”。

△群众亲身体验非遗手作,在互动实践中实现与非遗文化的“双向奔赴”。